家庭教育


让孩子有所依

采访/思怀

若有陌生人住在你家六天,你会否浑身不自在?如果这人连续六年和你同住,你会怎样?

 

梁太权充寄养孩子的「姨姨」不觉已有六年。沛恩(化名)和永泽(化名)分别来自两个家庭,都暂居在她家里。梁太不仅要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,还需教导和关心学业,管接管送,无微不至。惟最难受的是,虽然心里爱护他们,不计较付出,但他们始终有自己的亲生父母,而且寄养的意义也与领养有别,在管和教上都有囿于「非正式」家长的难处,情况犹如「为他人作嫁衣裳、犹抱琵琶半遮面」。不知就里的,常讥笑梁太自讨苦吃,自找麻烦。那么,梁太为什么要做这样毫不划算的事?

 

心中感动

梁太年轻时生下女儿后,却迫于生计,无奈要把女儿交给别人照料,至数年后才能亲自抚养。母女由于分隔太久,要用上好一段时间才能修补关系,这是她多年的遗憾;她由此深深体会,社会上有些家庭很需要有心人协助照顾孩子。

 

梁太的女儿在2010年大学毕业后已开始工作,她便有更多閒暇时间,而出于一颗报恩的心,便毅然向社会福利署申请当寄养家庭,做寄养孩子的「姨姨」。如此服侍,不觉就六年了。

 

沛恩和永泽的父母分别因犯事和婚姻离异,不适宜长期照料孩子,由社署安排配对寄养家庭,让他们得到恰当照顾。梁太接手后,日以继夜,夜以继日肩负起「妈妈」的责任,视沛恩和永泽如己出,虽无母亲之名,却有作妈妈辛劳之实,尤其想到稚儿无辜,要承受亲生父母犯错的后果,怜悯之心油然而生。

 

相处不易

来自破碎家庭的沛恩和永泽,常会抱怨亲生父母:「为什么生我但不养我?」这使得他们失去童真,与一般孩子有别:对人缺信任、乏安全感、易发脾气、有偏差自毁行为。有时,为达成己愿,不惜以哭闹寻死作威吓;而彼此打架互骂,已是平常。但在梁太爱心和耐性薰陶下,孩子渐渐受感染,改变过来,融入梁太一家。由于不是亲生,她要花很大的力气、更长的时间,才能与他们建立互信。

 

沛恩在念幼稚园二年级时开始寄养在梁家。沛恩有过度活跃症,专注力不足,需要更大的耐性和包容与他相处。经过一番角力和适应,三个月后的农历新年,前往山顶游玩时,沛恩终首次让梁太拖着他的手,梁太当即甜上心头。

 

沛恩今年十岁,从小就像「人球」,常被安排到不同的亲友家寄居。他自知背景特殊,所以自卑心重,自信心不足,往往在人多时躲在梁太身后不敢见人,梁太对他特别怜恤和关爱。最令梁太担心的是,逢周六日沛恩便回亲生父母家「度假」,但他们只让他玩电脑,一玩就玩十小时以上,全不理他起居饮食,什至一天只吃一餐,又不洗澡。沛恩周日晚回来时,精神什差,变得不爱听管教。梁太遂要花上两三天来调校,才又回复正常。

 

永泽两岁到梁太家时还不会说话。读幼稚园时,才学会简单的字音,例如叔叔、姨姨等。永泽至今发音仍不准确,社署为他安排了有言语治疗服务的学校就读。但教梁太心酸的是,永泽读幼稚园一年级的第一天,放学时很多家长在校门口等候接孩子,每位小朋友都大声叫「妈咪」,永泽也依样画葫芦,跟着叫妈咪;原来他以为「妈咪」是人名,便跟着叫。回想当时情景,梁太仍然难过,而事实上他出生时父母已离婚,他从没见过亲生妈妈,只有她这位姨姨「妈妈」。犹幸两年前,梁太终得到社署姑娘和永泽亲生爸爸的同意,可以让永泽唤她「姨姨妈妈」了。

 

吾家有爱

多年来,梁太竭尽心力照顾这两个寄养孩子。虽然有受气、委屈时,也曾想过放弃,但静下来念及仍可为他们做一点点事,再加上已对他们产生浓浓感情,又怎放得下!梁太经常祷告,求上帝赐予她爱心的力量和足够的忍耐,好照顾孩子,特别是要控制脾气,避免破坏得来不易的信任和亲密。梁太也常常为孩子祷告:「沛恩和永泽最缺乏爱,求上帝让他们能经验爱,可以开心快乐地成长。」

 

服侍寄养孩子所面对的挣扎,不仅仅只有梁太,她自己的亲女儿亦然。女儿最初只为支持善心妈妈,但日子一久,眼见妈妈操劳吃力之馀,还要「应付」沛恩的亲生父母,加上他愈来愈难管教,在担心妈妈的承受能力下曾劝她放弃。然而,她也肯定妈妈确实能为孩子带来温暖,又感受到上帝赐下特别的爱心给妈妈,在他的帮助下才能撑下来。最后,女儿还是尽力支持妈妈继续这个服侍。

 

梁太感到能让孩子有所靠依、陪伴他们成长,辛劳是值得的。她乐于平凡、低调、默默付出,就只为这些被忽略的孩子。背后纵有辛酸、旁人不解,实有上帝知道,赐下安慰。

 

梁太透露心声:「我很希望有更多有心人能加入寄养家长行列,但必须视寄养孩子为一家人,要相亲相爱。虽然政府有点补贴,却千万不要当一份工作。」你可有这份感动吗?「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,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,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……」(雅各书一27)

 

寄养悟恩

与非亲非故的孩子共处,还要劳心劳力,什至吃力不讨好,在一般人眼中,梁太是不理智的傻瓜;既没有合理的金钱回报,也没有名声闻达,但对寄养孩子来说,梁太犹如天使,她的卑微服侍,意义重大。梁太的付出正好显示人间仍有情,天地存有爱。因她知道上帝眷念生命,也在她困难时扶持她,故她愿意以爱还爱,服侍这些寄养孩子。

 

在人生路上我们何尝不是迷途孤儿?但天父接纳和收养我们,让寄居飘泊的心找到心灵真正的家,人生有所依靠和引领,不再流浪。「上帝就差遣他的儿子(耶稣)……,要把……人赎出来,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。你们既为儿子,上帝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,呼叫:『阿爸!父!』可见,从此以后,你不是奴仆,乃是儿子了……」(加拉太书四4-7)

 
 

 

本文出自《中信》月刊第668期.第56卷,版权属《中国信徒布道会》所有。

 

   上一篇     返回本目录     返回首页